自中国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现象已俯拾皆是。仅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已近2千亿美元,位居全球第2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1年列全球前三,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实现业务转型及提升竞争力。如境外投资方案选择正确会利益丰厚,选择失误则会损失惨重,企业境外投资方案应综合考虑,需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涉及到政治、宗教、社会、经济、法律、税务、外汇、战争等多重风险。
笔者团队在帮助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总结发现,在诸多风险中,税务风险最不容小觑,很多企业因不了解税务政策而导致双重征税、罚款、罚金等风险,下面我们来具体聊聊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及防范。
第一、企业海外投资的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业务或涉税行为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增加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额外支出,或因多缴税款、未用足税收优惠政策等而减少应得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税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固有的、必须面对的风险,税务风险分为国内经营税务风险和海外投资税务风险。
(一)、国内经营税务风险
国内经营税务风险是指纳税人在国内经营中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如采取了一些主动的、激进的税务规划方法所带来的税务风险,或虽未采取任何主观性税务规划,但因对税收法规变化不敏感或对税收法规不理解所导致的税务风险,或未享受到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导致的利益流失风险。
自1994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推行金税一期至今,随着技术更新迭代,金税四期即将上线,其强大的数据功能不仅仅是涵盖税务方面,还会纳入“非税”业务,实现对业务更全面的监控。同时搭建了各部委、人民银行以及银行等参与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和核查的通道,实现企业相关人员手机号码、企业纳税状态、企业登记注册信息核查三大功能。这便意味着,企业更多的数据将被税局掌握,监控也呈现全方位、立体化,以后想在税务上动“歪脑筋”更加行不通了。
(二)、海外投资税务风险
海外投资税务风险指纳税人在进行海外投资或在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包括由于采用了一些主动的、激进的国际税务筹划方法所带来的税务风险,或虽未采取任何主观性税务规划,但因对受资国税收法规和国家间的税收协定理解错误所导致的税务风险,或未争取到受资国税收优惠政策而导致的利益流失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因投资国税收政策所带来的税务风险
对管辖范围内的居民和非居民征税是各国政府的权利,虽然会考虑到周边国家的情况,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各国的税收政策不尽相同。以欧盟成员国为例,增值税税率从17%至27%,相差10%。所得税差异就更大了,从10%至33.33%,相差23.33%。另外,各国的税收征管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容易给海外投资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2.因国际税收协定所带来的预提税风险
2018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我国已经与11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税收协定,通过税务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在税收协定中,股息的预提税税率一般是10%,对很多不太发达的国家税率为5%,少数发达国家税率为15%。利息的预提税税率一般也是10%,但如果是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投资地企业贷款,收回的利息很多都豁免预提税。而特许权使用费的预提税基本上都是10%,特殊情况比较少。对于与中国尚未签订国际税收协定的国家,若从投资国获得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投资收益,对方国家一般征收10%~30%的预提税。
3.未进行税务筹划带来的利益损失风险
海外投资企业面临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可以运用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和投资架构设计等方式进行税务筹划。企业若能合法合理运用转让定价,争取投资国所得税优惠,达到在当地不纳税或少纳税,再回中国汇总纳税,就能达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企业应研究受资国的资本弱化规定,尽量由中外税收协定中免征预提税的国有银行进行贷款,通过资本结构筹划,既减轻了受资国的所得税,又豁免了利息的预提税。企业还可以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仅实行地域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设立控股公司,在投资前设计投资架构,以期达到不缴纳股息预提税的目的。
第二、海外投资税务风险的防范
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中明确,企业可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并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可见,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在还没有正式亮相企业管理的舞台前就已经被定格在了名角的看板上。
(一)、税务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企业设立税务部门或管理机构
按照《指引》的要求,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设置税务部门,有专人管理企业的税务事项,诸如转移定价、关联交易、收购或处置资产、重大重组项目等税务规划都涵盖在税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设置专门的团队负责,能较好地防范税务风险。
(1)持续关注税收征管动态和税收新规。税务人员要充分掌握与自己所在企业相关的重要税收政策,海外投资企业还要同时关注受资国和投资架构国的税收征管动态和税收新规,特别是新出台的政策,以及政策的适用范围。
(2)定期的分析和报告制度,实时跟踪报表项目及各项申报数据的变化情况。企业应定期分析这些指标,看是否有异常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树立税务风险意识
树立企业内部全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包括以下几点:
(1)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习惯包括及时复制并保留有关重大事项的决议和文件等资料,保留一切能够证明企业业务处理符合税法要求的资料和图片,做好存档、备查的工作。
(2)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充分沟通。企业经营中的各项合同决定了企业的业务过程,在业务发生过程中就产生了应税义务,因此税务部门应与各业务部门及时沟通,引导业务人员考虑税务成本。
(3)企业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的整合与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业务流程决定了税务成本。良好的业务流程,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还能节约税务成本。因此,业务流程的整合与优化很重要。
(4)定期进行税务风险自查。设立税务部门后,企业定期进行税务风险自查,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若日后被税务稽查,不仅需要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以及高额的罚款,而且令企业声誉受损。
3.建立良好的内外部关系
防范税务风险,建立良好的企业内外部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关联企业间的定期沟通。利用关联交易避税是集团公司常用的手段,因此,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是税务检查的重点。税务机关在进行关联业务调查时,企业及其关联方,以及与关联业务调查有关的其他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因此,企业应定期与关联企业沟通,防止由于关联交易处理不当而发生税务风险。
(2)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实时沟通。与税务机关的实时沟通是指寻求与税务机关的正当协调。企业就具体的事项及时咨询主管税务机关,就特殊的、宏观上影响较大的业务,请求税务机关提供相关批文和函件。
(3)向咨询机构或专业人士咨询。企业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重大重组协议的签订等,要向专业人士咨询相关法律、税务问题,尤其是海外投资的企业,向专业机构咨询尤为重要,如此才能起到规避风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税务风险防范的方法
防范税务风险,采取具体的防范方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预先采取各种措施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应当考虑税务问题,在企业初建期就考虑到后续的税务成本。例如某企业取得了一项土地使用权,按照旧会计准则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应列为厂区房屋的成本,每年按期折旧的同时,都要缴纳1.2%的房产税。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单独列为“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每年只需要分期摊销,无需缴纳房产税。
2、 充分了解税收法规
每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税函”“国税发”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财税”等文件千余份,诸多文件中,有的明确了普遍性的业务处理办法,有的明确了特殊业务处理办法,还有的明确了近期税务机关要重点检查的内容。企业应有专人充分了解这些文件的内容,防止税务风险的发生。
3、充分考虑商业目的
企业在避税地、离岸金融中心设立空壳公司或离岸账户,满足所在国(地区)法律要求的组织形式,而不从事生产、经销、管理等实质性经营活动,再通过这些公司向其他境外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以及提供商标使用、专利技术等特许权使用,通过这一途径将利润转至低税负地区,达到避税目的。税务机关会重点关注与避税地、离岸金融中心交易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
4、发票取得合法合理
我国实行的是以票管税制度,发票的管理和使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企业所得税税前可以扣除的项目,要求“实际发生”而且具有“合法凭证”。对于境内发生的交易,凭税务机关认可的发票,在所得税前扣除。对于境外的票据,一般不得作为税前抵扣依据。若境外单张票据金额折合人民币在一万元以内的,又有翔实的证据,允许在所得税前抵扣。如在国外出差的差旅费,要有换汇证明、与国外签订合同的证明,以及国外工作拍照等。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现象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体现。因此,中国企业更应当注重和防范海外投资税务风险,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风险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企业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