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的漫长之路,经过多轮谈判,历时三载有余,在英国当地时间1月31日晚11时,进入“脱欧”过渡期,结束了47年的欧盟成员国身份。那么,英国脱欧后,会对中国企业投资欧洲产生哪些影响呢?本期,我们一起来解读。
一、欧盟的历史
说到英国脱欧,首先要了解欧盟的“前世今生”。The European Union,简称“欧共体”。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个国家,在法国的首都巴黎签署了《巴黎条约》,到1952年7月25日,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五年后,也就是1957年3月25日,该六个国家又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次年,又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直到1965年4月8日,上述六个国家又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并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诞生。自1973年开始,到1986年期间,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陆续加入欧共体,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也加入欧盟。2002年11月18日,欧盟十五国的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十个国家加入欧盟,2004年5月1日,十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至此,欧盟成员国有二十八个,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投资欧洲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连通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为中国企业和欧洲企业进一步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中国与欧洲国家政治互信和合作意向不断增强,为双方加强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氛围。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释放了与中国在基础设施、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的积极信号。相对于过去,欧洲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在政治态度上有了一定的转变,正面的舆论逐渐成为主流。
2、欧洲地区特别是欧元区急需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复苏。因此,欧洲各国更加重视中国对外投资实力,希望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去投资。欧洲各国对准入条件有所放松,鼓励投资者进行兼并或者收购。欧洲各国对交通运输、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着较大需求,而这些领域正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
3、欧洲相对发达的商业技术、管理知识与品牌效应,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欧洲国家作为首选投资目的地。中国对欧洲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等发展战略对接,组建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互联互通平台等,进一步确立中欧务实合作的新框架。
4、“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创新中欧合作模式,为深化双边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倡导的“亚欧互联互通”与构建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欧亚大陆桥等基础设施项目有许多共通之处,中国“互联网+”与欧洲单一数字市场建设、欧洲智慧城市的建设,则可相互促进。
三、投资欧洲的风险
有机遇也必然有风险,境内企业投资欧洲国家,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英国脱欧给欧洲经济带来不确定性。英国和欧盟在各领域“分家”,其一,英国失去“欧盟金融市场护照”;其二,无法继续拥有欧盟单一市场准入,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必然为欧洲经济运转带来不确定性,也必然影响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对欧的投资决策。
2、欧洲各层级法律政策及政府干预,可能对中国投资形成一定的投资壁垒。尽管欧盟的外资政策以《多边投资协定》为基准,但投资政策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各成员国手中,一些国家仍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以“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为由进行政治干预和阻挠。
3、市场及欧元汇率的动荡,可能带来投资损失。欧元汇率风险较大,欧元的贬值可能使中国企业将源于欧洲的利润汇回国内时出现缩水,遭遇汇率损失。与此同时,对于从事基础设施与公共事业类企业,还将面临由于政府债务危机带来的履行合同困难,从而导致违约风险。
正如开篇中欧盟的历史中讲到,英国脱欧后,仍有二十七个欧盟成员国,包括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每个国家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影响,税收政策也不尽相同,企业对外投资时,不仅要对投资目标国充分了解,更应当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作出投资决策。